
我叫孔祥玉,是公司科技發展部的一名預算員。剛工作的時候,我每天的工作建模比較多,因為有識圖建模基礎,所以軟件操作上還算熟練。但后來我開始給部門報量,發現量總是對不上,多跑現場后,這才發現現場的施工界面和我的模型并不一樣。比如墻身大樣中的豎向節點現場是和梁板一次性澆筑的,但是模型中是分開的,若報量時沒有考慮到現場的施工情況,報少了還好說,報多了容易誤導現場報量,可能還會造成材料的浪費。
預算員往往意識不到深入施工現場的重要性,或者即使到了施工現場,也無法抓到應該關注的重點,只能走馬觀花地視察一番。今天我們來一起復盤一個馬上要結算的項目,深入探討為什么我們要去工地,去了工地要做些什么。
首先,我們要對施工現場有一個整體全面的認識。人工費、材料費、施工機具使用費時現場實際發生的,屬于看得到的成本。暫不考慮人工費這一項,對于材料和機械,你是否了解現場有哪些材料和接卸?很多材料是清單中沒有的,但包含在清單的綜合單價中這些材料的種類、數量、作用、你是否能做到心中有數?現場哪些機械是屬于措施費,哪些機械屬于直接費?這對我們判斷某項工作的單價組成很有幫助。
所以,如果你不知道去現場該看什么。不妨試著記錄這些費用的來源去向,也許能爭取不少簽證費用,或者減少班組合同的結算爭議,也能對工程成本有更清晰的認識,此外,多去現場拍照也是一項重要的工作,日后這些照片或許還能幫上不小的忙
大致了解項目概況后,可能一天的時間就過去了。時間對預算員來說往往是很寶貴的,有目標的,有針對性選擇一個觀察對象是我的一個建議。盡量選擇一個觀察過程完整的單體,單獨記錄施工過程、每日的形象進度、作業人員數量、材料使用量、機械使用臺班。多和工人師傅交流,了解他們的實際工效,以此了解到人工市場價,用于測算人材機指標,帶上定額書,分析同一項工作實際施工的工作內容與定額是否一致。工作內容不同,消耗量便不同,了解定額與實際的偏差能幫助我們更準確的組價,記錄形象進度和作業人員數量,可以獲取人工消耗量,不僅有助于組價,對我們做工期索賠或者搶工索賠也有幫助,有的零星材料無法精確到定額單位,可以將他放大,比如定額中一立方需要多少克,我們可以統計一層樓的工程量需要多少包,多少支。
做縱向觀察的時候,可以從橫向中選擇其他單體做對比,也可縱向選擇不同部位做對比,使指標背景含義更加完善。此外,將施工現場與清單模型作對比,了解施工工藝,可以判斷模型的完整性,了解施工工序,可以檢查模型的邏輯,建模始終是工具,讓模型更貼近實際,才能提高它的可利用性。
成本管控是一個全階段動態管理的過程,施工過程每天千變萬化,我們每天都在不停的投入和產出,找到投入和產出的平衡點,正是我們去現場的意義所在。及時發現過度、無來源的投入和過度、無來源或不合理的產出,及時保留證據,明確哪些可作變更簽證,哪些可以提高管理水平,哪些可扣減班組,哪些可作為利潤點,致紙上得來終覺淺。絕知此事要躬行,這些經驗積累很難從書本或別人那里學到,需要你自己用眼睛仔細觀察,用心分析總結。(孔祥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