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3月9日19:00,公司黨委舉辦的管理提升在線課程正式開講,“格局屏天下·思想的格局”在線教育平臺特邀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、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會長宋志平老師帶來主題為《三精管理——做企業的硬功夫》的精彩直播課程。公司領導、中層管理人員、技術人員及骨干員工、機關部室人員參加了本次培訓。
課程開始,宋志平老師簡要介紹了他過去40多年將中國建材和國藥集團雙雙送入世界五百強的經歷。
宋志平老師做企業40年,做了不少管理方面的工作,也特別重視管理。他認為,做企業有兩面鏡子:一個是美國的方法,也就是“創新+資本”,推動快速發展;一個是日本和德國的方法,也就是“技術+管理”,把東西做好、做到極致。
中國的企業應該把這兩者結合起來,形成中國企業的新優勢,創造自己的管理理論和管理方法。經過40多年的實踐,宋志平老師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管理方法,它就是“三精管理”:組織精健化、管理精細化、經營精益化。
一、組織精健化
英國物理學家杰佛里·維斯特說:“企業和生物一樣,都不會一直保持線性增長。”在企業經營過程中,有種自發的傾向就是機構不斷增多和人員不斷擴張,這樣企業就很容易得“大企業病”,“大企業病”有六大特征,即機構臃腫、人浮于事、效率低下、士氣低沉、投資失控、管理混亂。企業一旦得了“大企業病”就很難恢復。
組織精健化要求企業減層級、減機構、減冗員。在企業的整個發展過程中,一定要學會不停地“剪枝”,才能確保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穩健成長。
二、管理精細化
精細化管理,精是質量,細則是成本。
管理精細化的第一步是降成本,進行成本對標。在水泥廠,宋志平老師就開展過“六對標”,即對煤耗、電耗、油耗、球耗、磚耗、修理費這六項成本指標進行對標,在每個工廠的控制室,都列有各項先進指標、平均指標、自己企業指標對照表,讓大家一目了然,看到差距和目標。
第二步是提質量,質量貫標化。宋志平老師指出,我們是從學習日本企業的TQC管理活動開始提升質量管理水平的;到1990年代,企業普遍進行了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;2004年,我國企業開始引入美國的PEM卓越績效評價模式,它包括了領導、戰略、顧客與市場、資源、過程、分析、績效等七個維度的評價,PEM卓越績效評價模式是衡量質量管理和企業績效的一個綜合評價標準。
資金是企業血液,必須快速流動起來,資金狀況也反映了企業經營管理狀況。在企業經營方面,企業的資產負債表、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至關重要,而現金流量表又是重中之重,要維持好的現金流量,除了有好的產品價格和市場外,控制好“兩金”占用也很重要。做企業要量入為出,不僅要做有利潤的收入,還要做有現金的利潤。
三、經營精益化
管理是正確地做事,主要目的是提高效率;經營則是做正確的事,主要目的是提高效益。
(一)業務歸核。企業要有核心主業、核心專長、核心市場、核心客戶。如果企業業務分散,像個“大雜燴”,自己說不清自己是做什么的,說不清自己有什么核心專長,這樣的企業肯定做不長久,因為任何企業的能力、物力、財力都是有限的。
(二)行業細分。現在我國大多數行業都產能過剩,面對這種壓力,不少企業希望轉行,但轉行也不容易,因為產能不過剩的行業不多,企業進入一個完全不熟悉的行業風險也很大。在一個競爭激烈的行業,通過持續創新和市場細分,企業就能夠在競爭激烈的行業里逆勢而升。
行業細分的情況下,企業就要走“專精特新”之路,爭做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。以前,VOLVO公司覺得汽車行業競爭壓力大,轉身去開發航空發動機業務,結果新業務不成功,汽車業務也做得更差。其實,沒有落后的產業,只有落后的技術和落后的企業。對大多數企業來講,應該轉型而不是轉行。
在中國建材行業里,做“精”的企業其實也不少,像北新建材專注做石膏板,最后也贏得了利潤,而且還贏得了市場占有率。
(三)有效創新。我們總講“不創新等死,創新找死”。怎么把握創新的度呢?宋志平老師認為,企業創新活動一定要在自己熟悉的業務中進行,一定要選擇合適的機遇和合適的創新模式,還要量入為出,不要盲目創新。
企業創新要有效、有目的、有質量,要緊緊圍繞企業的需要和發展進行,最終為企業產生良好的效益。
(四)定價合理。過去,管理教科書里的“量本利”一直指導著我們,常規理解就是多銷售可以降低單位產品的固定成本,進而取得利潤。但“量本利”也告訴我們,如果售價低于盈虧平衡點,銷得越多虧損越多,況且,由于競爭者也報復性降價,會使企業雪上加霜。
所以,在產能過剩和行業下行的情況下,企業理性的做法是適當減量,而不是大幅降價。中國建材提出了“價本利”的經營方針,用穩價保量降本,甚至穩價減量降本。宋志平老師主張在市場競爭中,提倡“優質優價”,不進行惡性價格競爭,最終才能實現共生、共贏、共享。
課程最后,宋志平老師總結道:“從紅海到藍海再到綠海,企業是一步步升華的過程。學好‘三精管理’,讓企業管理有依循、有邊界,企業就會穩健地發展。”